古画秋意 |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古往今来

如此美景,怎能辜负?

我们与古人共赏秋色

古人也用画笔

记录了他们看到的秋景

成为了一幅幅唯美的书画

*
月色秋声图

(南宋)马和之,月色秋声图

绢本,25.9×60.5cm,辽宁省博物馆藏

《月色秋声图》原为明代收藏家项元汴旧藏,清乾隆时期入内府,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清末溥仪逊位后散佚出宫,辗转入藏辽宁省博物馆。

马和之是宫廷画家,擅画佛像、界画、山水,尤精人物。传世画作有《后赤壁赋图》《诗经》等,皆为长卷,《月色秋声图》是马和之少有的小景画。此画尺幅不大,画面却很丰富,圆月高悬,月光照亮大地,似为中秋之夜。水波潺潺,岸边一棵苍劲的榕树枝叶摇曳,以象征手法表现出水声、风声、树动声,暗含“秋声”之意。小沙洲上一位老者侧身坐卧于斑斓虎皮之上,面前放置酒具和餐盘,童子服侍于旁。构图很巧妙,画家将月、河、树、沙岸、人物、器具合理布置在盈尺之间,秋夜饮酒赏月之景跃然纸上。

月色秋声图
| 局部1
月色秋声图
| 局部2
*
秋山问道图

(五代)巨然,秋山问道图

绢本,165.2×77.2cm,上海博物馆藏

《秋山问道图》是以墨笔画成的江南山水景色。

巨然,江宁(今南京)人。生卒不详,五代宋初画家。南唐亡,至开封为开元寺僧。善画山水,深得佳趣,知名于时。

此卷画面中主峰居上,几出画外,梳状山峦重重相拥,愈堆愈高,结构清楚,层次分明。山峰石少土多,给人一种温和厚重之感。画面中部,山间谷地,密林之中若隐若现有茅屋数间,林麓间小径萦绕,曲径相通。透过敞开的柴扉隐约地似可辨出茅屋中两老者相对论道,明净山色的渲染衬托出高士风采,点出了“问道”的主题。画面下段,坡岸逶迤,树木婀娜多姿,水边蒲草,被微风吹得轻轻摇摆,秋高气爽之感顿现心中。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幽深、润朗的感觉,表现出宁静、安详、平和的静态美感。

*
月下把杯图

(南宋)马远,月下把杯图

绢本,25.7×28cm,天津博物馆藏

这幅《月下把杯图》,虽只一开册页,然画面“小中见大”,笔墨颇见生动精逸之境。此构图看似平夷,实则“平中生险”,尽显山涧深峻幽险之气。此图所绘的是十五中秋美景之夜,一轮圆月高挂空中,远方多年不见的好友佳节来访。画面上的主人,体态轻盈,举止文雅,面如春风,手中把杯迎友,显得是那么亲密愉快。旁有四童仆,一侍立待呼,一侍果备用,另一侍酒小童,正在回望另一侍琴上台阶的半隐文童。整幅画面虽只写主仆六人,然内含笔墨神态各异,颇具生动真趣。

月下把杯图
| 局部1
月下把杯图
| 局部2
*
秋亭嘉树图

(元)倪瓒,秋亭嘉树图

纸本,134×34.3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秋亭嘉树图》为倪瓒晚年所作,用笔略硬而显方折。倪瓒,字元镇,号云林,无锡人。元至正初,知天下将变,尽敞家财,浪迹山水间,终其余生。精于绘画,尤工山水,画风天真淡远,书法高妙,推为逸品。

此画描绘江南山川景致一隅,画中描绘秋山、嘉树、孤亭,山石用折带皴,横笔点苔,画树取疏松之态。在崎岖不平的山石间长有树木,枝叶直上,树叶萧疏。水边山坡的平地处筑有一草亭,草亭矮小,空无一人。草亭右侧有几株翠竹,枝叶茂密,将草亭右角遮掩。中间一宽水面,湖光波色,一片空旷。远处有浮现于湖面上的一片沙地,伸向湖面,再远处为崇山,与近处的山石遥相呼应。

此画风格天真幽淡,意境荒寒,反映了作者淡泊自守的情怀。

秋亭嘉树图
| 局部1
秋亭嘉树图
| 局部2

秋意渐浓

让这些古画

带我们欣赏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秋季美景吧

品味古画带给我们的诗意寄托

拥抱自然造化、美景胜境

体悟人生境遇、情意意趣


图文推荐人 | 贯通教育学院语文教研室李彦湄

编辑 | 孙智勇
审核 | 武少侠
新闻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