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 中国青年说:“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联播》“新时代的青春之歌栏目推出报道《爱国奉献挺膺担当 奋斗实干成就未来》。跟教育小微一起来看——

《新闻联播》报道《爱国奉献挺膺担当 奋斗实干成就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奋斗,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生命力所在。谆谆话语、殷殷嘱托,指引新时代青年担起时代重任。新征程上,广大青年面向国家所需,挺膺担当、勇于进取,以拼搏激发创新动能,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这是哈尔滨工程大学一代代青年共同的价值追求。这个国庆假期,学校实验室里一个个忙碌的身影迸发着与时间赛跑的青春力量。这支平均年龄28岁的科研团队用5个月的时间从“0到1”,完成我国首个海上火箭发射装备数据模型建立,为保障海上火箭发射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哈尔滨工程大学。总书记强调,年轻一代成为奋力拼搏、振兴中华的一代,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充满希望。他勉励青年学子要树牢科技报国志,刻苦学习钻研,勇攀科学高峰,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绽放青春光彩。总书记的嘱托,让师生们倍受鼓舞,倍感振奋。

身处科技前沿,中国青年生逢盛世,肩负重任,他们与“国之重器”并肩作战,潜心研究攻关。青海茫崖市冷湖镇赛什腾山平均海拔4000米,目前全球唯一的大口径兼大视场光学时域巡天望远镜便坐落于此,凭借它可捕捉记录到以往难以观测到的天体。但这里含氧量仅为平原的60%,几乎没有树木生长,被誉为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今年27岁的工程师李生学参与了这一科学装置的建设、运维全过程,每天他和团队都要驱车近百公里,经过海拔2000米的高差进行设备调试。

面对恶劣的环境,小李选择用青春坚守。时域光学天文观测通常需要在暗夜环境下进行,自从试观测以来,他和同事们目前已经在一个个深夜完成了上百个天区的观测,获得了上万张高清天体图像。

青年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面向新一轮技术革命,中国青年积极投身“新赛道”。今年25岁的曾国洋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本科,3年前他和一群“00后”组建团队进行大模型技术构建,希望让中国自主研发的大模型赋能未来产业发展。

面向前瞻性基础研究,中国青年潜心甘坐“冷板凳”。就在这个国庆假期前,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考队凯旋。团队中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的博士后董卉子先后两次出征北极,这次长达78天的远征中,董卉子在科考船上搭建起实验舱,下船凿冰取样,上船立即实验,抓紧每一分钟展开数据的分析和比对。

奔赴光荣与梦想的远征,新时代中国青年正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用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激荡起民族复兴的澎湃浪潮,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建设更加美好的中国!

来源 | 央视新闻客户端

更多教育信息

请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下载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