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庆专题】姜大源:重读《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脉络

创刊30年

1993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创刊。驰隙流年,2023年,杂志迎来了创刊30周年。30年来,杂志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集政策指导性、学术理论性和应用服务性于一身,见证和纪录了时代的前进步伐以及中国职业教育繁荣发展的历程。

为纪念创刊30周年,我们从30年来发表的论文中,精挑细选各时期富有代表性、原创性和影响力的文章30篇,并约请专家学者进行再回顾、再解读。我们试图用跨时空对话的方式,重温中国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感受职教人精神的传承,重温办刊的初心使命,得到继续前行的情感润泽与智慧启迪。

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脉络

作者简介:姜大源

刊发时间:2001年第11期

请左右划动

重读《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脉络》

姜大源

23年前,亦即2001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发表我写的一篇文章《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主题脉络》。今天,重读这篇文章,重温那个时代的往事,既有些许欣慰,也有很多遗憾,更有不少反思。

一、背景

文章发表的那一年——2001年,正是21世纪的第一年。面对新世纪,各国对未来百年的世界,都有更多的期待,更多的想象,更多的计划。2001年3月15日,国家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指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强调“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培养人才的基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度超前发展,走改革创新之路。”计划特别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发展成人教育和其他继续教育,逐步形成大众化、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 。该计划要求职业教育要为这一新发展阶段培养更多经济发展亟需的职业人才,还专门提到要培养“具有较高技术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

而就是在那一年,我刚从中国教育部驻德机构工作后回国不久。由于长期在德国工作和学习,身临其境,对德国职业教育比较了解。进入21 世纪以来,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给德国社会和经济产生的巨大影响,德国为确保经济在世界上的竞争优势,保证国家实力在国际上处在长期领先的地位,思辨的德国人对在20 世纪助推德国实现经济腾飞的职业教育,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关注:高质量工业产品的“德国制造”,源于高水平职业教育的“德国制造”,所以为应对新世纪社会、 经济和科技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德国在《2001年职业教育报告》提出,要致力于建立一个专业化、个性化、面向未来、机会均等、体制灵活而且相互协调的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

显然,中德两国对21世纪的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都有明确认识。由于我长期在德工作的性质,与职业教育及其国际合作紧密相关,回国后我常常会努力地将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与国际、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行比较,希望能借鉴和学习国际职业教育的经验和成果。面对我国十五计划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比照德国新世纪职业教育的发展政策,作为一个职教人,我在思考: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中国职业教育,如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世纪之交,当我们申奥成功,加入WTO,进入经济发展新阶段,走向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时刻,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态势却不容乐观,社会上甚至对是否要继续发展职业教育产生了许多疑问或困惑,需要对此给予回应,于是有了一种写作的冲动。

二、初衷

当时国内的情况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受阻。改革开放后的20年,即1978—1999年,是职业教育的高速发展期;然而在2000—2001年,亦即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社会上流行一种思潮,普遍认为21世纪是知识社会,就需要更多高学历人才。随着高校扩招,普通高中升温,中等职业教育(当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还没有像今天这样的规模)发展受阻。世纪之交的2000—2001年,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最为显著的回落期。

笔者意欲探究,与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的回落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关联呢?于是,笔者将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的招生比,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枯荣线进行比较,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即当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所占的比例,亦即职普比下降之日,也正是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之时,2000年是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职普比由最高58%降至不到38%。显然,这表明存在着一种趋势:即在经济下降时,职普比也同步下降。两者枯荣线的对比,呈现一种正相关的关系。这一结果也从一个侧面表明,职业教育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职业教育的发展受阻回落,使得下列问题更加突出: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如何面对未来?21世纪还需要职业教育吗?新世纪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如何?坚持改革开放,也需要我们大力开展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那么我们如何能在把握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成功的经验,从而进一步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为新世纪中国的现代化作出新贡献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学习北美能力本位(CBE)的职业教育和课程开发(DACAM)开始,陆续学习和借鉴了英国的BTEC和国家资格框架、美国的社区学院、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TAFE)、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国家职业教育的成果,尤其是与德国签订了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合作协议,基于校企合作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得到国内广泛的认可。进入21世纪,德国在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继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动摇,并始终坚持以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为主,始终坚持将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国策,值得我们学习。

然而,问题在于,世界各国,包括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和成果,既有其个性,也有其共性;既涉及宏观层面的教育政策,也涉及中观层面的办学以及微观层面的教学;既涉及单边的合作,也涉及多边的合作。因此,在世界各国“各美其美”的职业教育之中,其总体发展趋势中,是否蕴含着“美美与共”的主体脉络呢?这就需要去认真地梳理和探究。

如果能梳理出世界职业教育的主体脉络,可能有助于我国职业教育管理者的决策、教师的教学效果和研究人员选题的针对性,有助于能够从世界纷繁复杂的职业教育发展现象中,确定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探寻和研究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进而紧密结合自身的本职工作,为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开拓职业教育的新天地,进一步为国家的现代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探究

正如我在文章所指出的那样:进人21世纪,为满足全球化经济和信息化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进入一个在调整中巩固、在改革中发展的时期。尽管由于各国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传统不同,以至各国职业教育调整与改革的形式和措施呈现多样化的态势,但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并受其客观规律的支配。从整个宇宙到宇宙各个领域的各种物质的运动形式,以至于各种具体事物或现象,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无一例外。所以,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尽管各国职业教育具体的做法“五花八门”,但一定遵循其客观规律所支配的主要趋势或主体脉络。

1.文章论述的框架:四个“重大”的归纳

对世界各国以及相关国际组织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种种做法,寻找其中的共同点,需要对大量的甚至琐碎的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信息和资料进行梳理。这一梳理过程是一个由繁至简的归纳过程。好在2021年我刚从德国回来,在德工作期间,阅读了和获得了丰富的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经合组织、世界劳工组织、欧盟及其职业教育研究机构(CEDEFOP),以及德国高校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德国联邦职教所和德国劳动市场与职业研究所的相关资料,在占有基础上的梳理,使思路逐渐清晰起来,最终提出了四个冠以“重大”概念的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脉络:其一为“一个重大的共识:确立需求导向及可持续发展的职教观念”;其二为“一个重大的定位:构建多元化开放式的职教运行体系”;其三为“一个重大的突破:开展创新驱动的应用性职教研究”;其四为“一个重大的进展:建设互动的国际化合作职教网络”。

提纲挈领,整体框架的设计,是构思一篇“宏大叙事”文章的前提。

2.文章论述的细节:四个“重大”的解读:

四个“重大”虽然是从浩瀚的信息资料归纳出来的概念,但还需要选择与其对应的具体内容,否则仅有结构无内容,乃是空洞之说。为此,对四个“重大”加以解读,是一个在数量上不要挂一漏万,在内容上必须做到逻辑自洽的过程。

这篇文章的具体诠释是这样的:

一是关于确立需求导向及可持续发展的职教观念的共识,涉及宏观层面的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考量、大政方针和国家措施等等;文章提出的职业教是促进就业的教育、职业教育是强化创业的教育、职业教育是有利环保的教育、职业教育是贯穿终身的教育、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关于职业教育五大功能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二是关于构建多元化开放式的职教运行体系的定位,既涉及宏观层面机制问题,包括职业教育模式、管理部门、资格框架、立法权力等等;又涉及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机构问题,包括办学模式、办学功能、办学层次、机构设置等。文章介绍了一些有益的具体做法和相应的措施,可以通过模仿、参照、借鉴进行本土化的转换应用。

三是关于开展创新驱动的应用性职教研究的突破。其一涉及研究机构的专业性,包括国际、国家、地方、高校和社会层面的专业职教机构的设立;其二涉及研究课题的创新性,包括职业综合能力的概念和培养、教学组织和课程开发的工作过程导向;其三涉及研究成果的应用性,包括通过大型职教育论坛、教育博览会、国际职业教育会议等,使得职业教育研究成果更具广泛性、群众性和应用性。在这方面,文章扩展了职教研究的视野。

四是关于建设互动的国际化合作职教网络的进展,涉及多边国际组织开拓的新的国际合作领域,有利于增强职教国际合作网络的作用;也涉及双边政府部门和有关机构、民间和社会团体寻求的新的国际合作模式,有利于丰富职教国际合作网络的内涵。这就不仅扩展了国际间职业教育合作网络的规模,而且也提升了各国间职业教育合作的质量。文章为拓展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提供了新思考。

这篇文章也为笔者后来承担的“十一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和铺垫。该课题有30多位职教同仁参加,成果专著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文字达80万字,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已成为许多职教工作者的案头书。

四、反思

尽管这篇文章受到了比较广泛的关注,但世纪之初的我,对职业教育规律的认识,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轨迹,还十分肤浅,很不成熟。因此,现在看来,可以说,作为一个综述性的文章,存在着许多的遗憾和不足。这主要表现为四个“欠缺”:

一是理论探索欠缺,涉及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问题。文章梳理出来的主体脉络,实际上只是解决了“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而没有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说,所归纳出的世界职业教育发展主体脉络,其背后的职业教育原理和发展规律的理论支撑是什么?没有进一步的深究。

二是对策建议欠缺,涉及职教与经济的关系问题。文章突显了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成果,但如何使其为我所用,文章没有明确提出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应建议和对策。特别是如何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经济界、工业界,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领域的做法,没有做进一步分析。

三是国别分析欠缺,涉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文章没有对相关国家职业教育的政策和措施的背景进行研究,因为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水平、教育体系和文化传统不同,所制定的法律、政策和措施的普适性与特殊性与之紧密相关,探讨这方面的差别,有益于我们结合中国国情实现“洋为中用”。

四是格式规范欠缺,涉及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问题。由于当时对学术文章发表的格式要求还不甚严格,所以这篇文章发表时没有摘要、没有参考文献、没有英文简介,包括一些文字表述以及标点、符号等,都有许多需要斟酌之处。期刊文章遵循整体的写作规范和要求,才能让编辑以及读者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与23年前相比,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世纪疫情对人类命运的威胁。为此,要克服单边主义,建立多边主义的世界秩序,我国提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以及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国策。基于此,职业教育也要为此作出自己的贡献,要继续采取一直以来行之有效的“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但是,与23年前相比,这一方针的内涵要适应新发展格局。作为一个拥有世界最大规模职业教育的国家,其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而发展起来的中国职业教育,其自身发展的经验,可为建立世界职业教育共同体承担历史使命。

为此,一是“走出去”,就是要充分利用《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平台,尤其是要重点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走出去讲好中国职业教育故事,将我国职业教育的经验和成果,传递出去;二是“请进来”,就是要充分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影响,继续借鉴人工智能发达国家在智慧教育上的成果,请进来以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质量,培养更多适应智能社会所需要高质量的职业人才。(作者系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研究员,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华职教社专家委员会专家)

发布日期:
分类:未分类

作者: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编辑部运营。主要发布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新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刊登的学术研究成果,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重要业务活动等。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