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30年
1993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创刊。驰隙流年,2023年,杂志迎来了创刊30周年。30年来,杂志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集政策指导性、学术理论性和应用服务性于一身,见证和纪录了时代的前进步伐以及中国职业教育繁荣发展的历程。
为纪念创刊30周年,我们从30年来发表的论文中,精挑细选各时期富有代表性、原创性和影响力的文章30篇,并约请专家学者进行再回顾、再解读。我们试图用跨时空对话的方式,重温中国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感受职教人精神的传承,重温办刊的初心使命,得到继续前行的情感润泽与智慧启迪。
农业产业化与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彭干梓,刘宪光,黄晖
刊发时间:1997年第10期
请左右划动
当代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的开拓者与践行者
——再读彭干梓先生《农业产业化与职业教育》一文有感
王浪
初识彭干梓之名,是在1995年我考入湖南农业大学时,他是刚刚从我校退下来的一校之长;再识彭干梓之人,是我大四那年拿到职教概论课程教材——《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概论》,封面上赫然印着:主编 彭干梓。印象中,该课程全程由三位老师(夏金星、曾宝成、谭焱良)执教,他们无一不是满含深情和期待与学生们交流课本上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知识及观点,更是多次在课堂上提到彭干梓其人其事其思想其行动,不知哪一次课上,我在课本扉页上写下了“努力献身职教事业”的字句;初见彭干梓先生,是我大学毕业三年后回到母校继续研究生学习之时,有幸和导师一起参与时年已是七十高龄的彭老先生主持的省教育科学规划自筹课题,课题开题论证会上,我被鹤发童颜的彭老先生博古通今的知识、开阔缜密的思维和呕心沥血笔耕不辍的学术追求深深感动,暗暗下定决心要写好这个课题中的一篇文章;再见彭老,是几个月课题研究中有过几次邮件交流之后,他很欣然地邀请我去到他家里做客,当面指导我做职业教育研究。如今,时隔二十年,我的邮箱中一直保留着与彭老的交流邮件,彭老赠与我的学术刊物也摆放在我书架中最显眼的位置。彭老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所思所念所为更是一直深深激励着我。
今日再读彭干梓先生《农业产业化与职业教育》一文,我对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使命与变革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同时也深感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的高度重视。在人口众多、耕地资源紧缺的国情下,中国农民在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依靠不断提升文化技术素质,持续提升了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益,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农业发展道路——农业产业化,而这一进程中的农村职业教育功不可没,其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惊叹于文章客观梳理历史、直面国情农情、精准数字例举、高呼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令人不得不佩服彭干梓先生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深刻认识和前瞻远见。
一、推动农业产业化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由来已久。改革开放之初实行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80年代后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但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深入,延续几千年的传统农业“小而全”的原始性、封闭性和保守性生产方式已处在艰难的绝境中。如何充分发挥农民这一核心主体的能动性?农业产业化顺势而生,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等组织形式推动着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变,促进了规模优势的形成、产业结构的优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使城乡之间的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生产要素实现了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从根本上改变着农业弱质产业和农村弱势群体的地位与状况。
有经济学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经济起飞的前提是农业的发展具有了基础性作用,在经济起飞阶段,增长成为各部门的正常现象,农业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解脱出来,进入城市劳动,人均收入大大提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90年,我国国内农业总产值7382亿元,比 1985 年增长 25.3%,平均每年增长4.6%,超过 4%的计划指标。到1995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7733亿元 ,比上年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365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8274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18094亿元,增长8%。进入新世纪以来,农业产业增值逐年上升,2021年全国农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184419亿元,比上年增长10.5%(未扣除价格因素),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05%。分三次产业看,农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45.1%、29.7%、25.2%。第一产业增加值规模最大、占比最高。一系列的数据表明:我国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和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农民职业不断分化,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高。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有效地破解了长久以来制约我国“三农”的两个主要矛盾:一是基本国情的矛盾,即人地关系高度紧张;二是体制矛盾,即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使得农业这一弱质产业成为价值增值快、获利潜力大的产业,已经并将持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彭干梓先生将农业产业化定性为“中国式的农业发展道路”,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深化体制改革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农业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基,是一项惠及民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基于国情、着眼民情,创新发展路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近年来,北京德青源、寿光蔬菜、鲁谷柑橘、内蒙古民丰薯业、宁夏果园等等农业产业化的典型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正领导着千千万万劳动者,在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走出了中国范式。
二、提高劳动者文化技术素质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根本抓手
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横向上实行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纵向上采取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区域化布局、社会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任务是艰巨而漫长的,不仅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撑,还需要不断提高技术含量、装备水平来驱动,更需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的需求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一致性才可能使之可持续发展。显而易见,在农业产业化这一“新质意义上的规模经营”中,主体和基础依然是农户(农民)。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威廉·舒尔茨认为,“一个完整的资本概念”应当包括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他强调人力资本的作用远远大于物质资本,转变传统农业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本”,即农民是否有机会得到新的、现代化农业的生产要素。这种现代化农业的生产要素,包括特定的物质投入物和顺利地使用这种投入物所需要的技艺和其他能力。提供这种新的生产要素的是转变传统农业、进而把传统农业提升为现代农业的“关键人物”——掌握科学技术的农民和现代农业者。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农业部门劳动力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据统计,1998年末,我国在农村15岁及其以上人口中,其文化程度分别为:小学28.3%,初中26.6%,高中4.5%,大专以上仅7.5%。根据全国农业普查数据,2006年末我国农业从业人员中文盲占9.5%,小学占41.1%,初中占45.1%,高中占4.1%,大专及以上占0.2%。特别是高中及以下学历占比,在十年之后的2016年仅下降了不到1个百分点。少量的教育水平较高的农业从业人员基本是农业部门技术人员和管理者。2019年,农业部门劳动力中未上过学、小学以及初中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占比分别为7.4%、38.8%和45.9%。显然,劳动者文化技术素质现状远远落后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事实善于雄辩。彭干梓先生在文中给出了湖南省常德市的调查数据,表明农户文化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产出率和利润。在他随后几年发表的另外几篇文章中,也多次用数据提到,承担着农业劳动者文化技术素质提升的农业职业教育,却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经历着招生人数大幅下降的危机,这与农业大国的国情不相适应,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少见。中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但不少未能转化为生产力,这与从事农业科技推广的技术人员较少不无相关。强烈的忧国忧农的思想,驱使着作为原湖南农学院中层领导之一直至后来担任一院之长的彭干梓先生,在带领全校教职工办好高等农业教育的同时,广泛调查、深入研究,建立职业技术师范部,为湖南省于1987年在农村职业学校试办农村家庭经营专业、培养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农业劳动者提供了集师资培养培训、教材开发、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智力支持,在全国引起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2003年,他更是从农业职业教育独立立法的必要性高度,呼吁要“通过农业职业教育使学生具有从事农业的信心,培养经营农场和能掌握现代农业设备、生产效率高,又有农业技术和经营能力的农业自营者,即现代农业者”。彭干梓先生急国家之所急、忧农业之所忧,其勇于创新、亲力亲为的责任担当精神令人钦佩。
所幸的是,进入新世纪以来,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修订和颁布,其后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发布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如2007年《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2008年《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11《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实施方案》、2012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由农业经营者、新型农民到职业农民,对培养农民的提法日益准确、全面,无不说明国家在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将提高劳动者文化技术素质作为了根本抓手。时隔二三十年再读彭干梓先生的文章,不得不为之惊叹、为之折服。
三、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开始萎缩,对此,彭干梓先生表现出深深的忧虑。但他以笃定的目光,看到了危机中总是孕育着机遇,黑暗中无不闪现光亮。教育总是不可避免存在滞后性,但教育必须具有先导性,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在我国加速建设农业现代化时期,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机遇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劳动力市场需求增长。90年代后期,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农户兼业化的现象已非常普遍。大批农民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他们中一部分可能成为直接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农场主,另一部分可能成为为农业生产提供各种服务的中介者,包括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者、联系农民和市场的经纪人、农业管理专业人员(如农业金融、财务、机务、人事、法律、信息技术等)、农业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人员等。显然,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他们能否实现就业顺利转型和实质上身份转变的决定性因素。然而当时大量的农村劳动者却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校职业教育或相应的职业培训,倘若继续固步自封、原地不动只可能坐以待毙。来自劳动力市场的现实需求必将刺激农民个体开始主动接受职业教育,也必将促使政府部门发展职业教育。还可能预见的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纵深推进,对知生产、能经营、会交际、善管理的农业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增长,为农村服务的高等职业教育必将呼之欲出。二是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解决人类社会一切问题的根本在于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在于职业教育能否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2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年)、《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022年)等一系列政策的重磅发布,从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培育农业现代化建设者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充分保障,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基础,其战略地位可见一斑。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明确态度和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农村职业教育在新世纪已经迎来了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三是信息技术发展拓展了职业教育的时空。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人们交流的时间约束和地域限制,大大拓展了教育的时空。为农村服务的各种职业教育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渠道,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在促进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方面实现大迈步、大作为。
历史的车轮总会在曲折中前进,农村职业教育在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面前,不可避免地要应对各方面的挑战,这些挑战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差异性都相当巨大的不同地区表现得或严或轻、或急或缓、或难或易,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职业教育观念落后。在中国千百年来“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在普职分流面前,广大民众一直持有“职业教育就是末流教育”的观点,甚至包括一些职业教育工作者对自身工作价值存疑,特别是许多农村家长和学生对于职业教育缺乏正确的认知,对职业学校缺乏信心和认同,对接受农村职业教育更是有意逃离。这种现象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并将长期存在,不可避免地成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最大的障碍。二是教师素质亟待提升。对市场反应灵敏是职业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的一大优势。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势必要求职业学校一方面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加强职业针对性;另一方面,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职业教育将逐渐成为人人都享受的国民教育,教育对象涵盖了全体国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人群。特别是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战略部署:高职扩招100万,招生对象主要是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面对如此复杂多元的生源群体,要求职业学校教师必须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与时俱进做出重大变革。然而尽管教师专业职业发展相比其他职业而言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教师素质提升终将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农村职业教育尤其如此。三是办学条件的改善。职业教育在规模外延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质量内涵的提升,才可能有可持续良性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职业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实质就是设备更新换代、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适应市场需求的办学条件必须及时得到改善。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的中国,无疑这历来就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即便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已经或正在采取措施,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建设,如骨干校示范校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和专业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产业共建等等,诸多的矛盾与困难难以逾越,而又必须直面并创新性地解决,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农村职业教育应当服务于农业强国、农民富裕和农村建设,强有力地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定位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是十分正确的思想指引。这样的思想指引鲜明地贯穿在彭干梓先生写于1997年的《农业产业化与职业教育》一文中,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一起向以彭干梓先生为代表的长期以来为农村职业教育鼓与呼、思与行的先生们致以崇高的敬意与谢意,并一些携手沿着他们的思想足迹为更美好的农村职业教育而发声、赋能、使力!(作者系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