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服务民生”主题获奖成果分析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亮点回溯及未来向度

——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服务民生”主题获奖成果分析

马建富,陈春霞,马欣悦

摘要:国家级获奖成果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成就的集中体现,对获奖成果进行总结反思,有助于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基于对2022年31项服务民生类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分析发现,获奖成果在教学理念、课程体系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支持体系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创新探索。服务民生类职业教育获奖成果呈现出新特点,即聚焦国家战略、社会关切及民生所需,直面民生人才培养“焦点、痛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多视角、多层面的探索。与此同时,在未来教学成果培育与实践中,应加强教学理论的创新探索;要基于服务民生类职业教育特殊性,创新探索教学改革多方联合行动研究;要提升教学成果“顶层设计、长期培育”水平,促进成果有效推广应用。

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国家在职业教育教学领域中颁授的最高奖项,代表着我国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对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评价及引领作用,因而受到中高等职业院校以及学者的广泛关注。获奖成果既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的总结和成就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未来教学改革趋势及努力方向。因此,对获奖教学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剖析,既可以扩大获奖教学成果的外溢效应,也可以通过对获奖成果的总结反思,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公示以后,有关学者对获奖教学成果进行了研究,相关研究主要是围绕成果的获奖等级、成果主题、获奖单位、获奖区域、成果类别以及成果来源等进行扫描式分析与综述;另有学者在综述基础上对获奖成果进行反思,提出一些教学改革的建议。然而,由于资料获取的制约,现有研究缺乏对获奖成果中最为重要的教学改革创新举措进行深度分析与特点归纳。基于一手文本,笔者对与“职业教育服务民生”相关的31份获奖成果(不包括军队获奖成果)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是从获奖教学成果的分布、主题关注、内容聚焦、特点表现等层面进行“亮点回溯”,在此基础上,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培育等的“未来向度”提出思考和建议。

民生是党和国家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由于在职业教育中涉及广义民生的内容较多,因此,在本研究中对研究分析、综述内容作了具体限定,主要从“服务健康护理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面向残障人员的特殊职业教育、服务老年人和幼儿等的职业教育、促进精准扶贫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等四个方面展开分析与综述。

01

一、服务民生类职业教育获奖教学成果分布概述

根据本研究综述范围限定,服务民生类职业教育获奖教学成果共31项(不包括军队等),占获奖总数的5.42%,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24项。本次公布的服务民生类职业教育获奖成果遍及16个省、市,其中山东、江苏、安徽等最多,分别有3~5项(图1)。就获奖成果来源而言,高职、中职院校居多,分别获奖17项、11项,分别占比54.84%、35.48%,另外成人高校和研究机构获奖3项,占比9.68%。

就获奖成果类别而言,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分十大类,即立德树人、专业建设、“三教”改革、育人模式、管理创新、校企合作、育训并举、质量评价、综合改革、教师培养培训等。成果申报类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关注的主题与热点。由表1可知,在2022年获奖教学成果中,主要涉及五大类别,其中以“育人模式”为主题获奖教学成果占绝对多数,占比为58.06%;其次是“综合改革”“育训并举”等,分别占比16.13%、12.90%;“三教改革”“专业建设”涉及较少,分别占9.68%、3.23%。

02

二、服务民生类职业教育获奖教学成果亮点回溯

(一)理念和理论创新:坚持人本至上教育价值观,营建和谐、公平教育环境

首先,坚持“全纳、公平、适切”理念,为残障人员创造通向成功之路的有利环境。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基于残障人员特点,确立了“变特殊为特色”的育人理念,联合普通学校构建适合听障学生特点的非遗课程和教育资源,突出“可视性”、重视“好沟通”、做到“易理解”、尝试“能融通”、获得“新技能”、实现“新就(创)业”,达成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促进就业创业的双重功能。陕西省自强中等专业学校以“残健融合、校院共育”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以视障生为主,健全生融入”的新型“残健融合”方式,视障生和健全生同课堂,形成教育公平、消除歧视、就业帮扶的“陕西方案”。

其次,坚持“终身教育、全域服务”思想,解决老幼服务人才培养难题。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率先提出“德育为先、五术赋能”的人才培养理念,从“道术、仁术、学术、技术、艺术”五个维度设计培育路径,筑起“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美丽中国梦。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创新性提出了“专业教育筑牢发展基础,全程职业生涯教育、个性特长教育助推人才发展”理念。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首创生死、孝道、感恩、友善、仁爱“五位一体”文化育人理念,系统完整地阐述殡葬专业文化内涵,促进殡葬专业文化与专业教育互融互动,是现代殡葬教育的一次重大突破,该成果获得一等奖。江苏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小幼师也应成为大先生”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三品三维五特质”的“幼教大先生”人才培养体系。

再次,依据“融建主义”等多元理论指导教学改革与创新,并在实践中探索、发展理论。安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在长期的研究与实践中形成了“融建主义”教育理论;上海开放大学在实践中创建了“选—训—考—转”全贯通的托育从业者培训理论,研发了心理测量量表,实行理论考、实训测、情景评的职业道德和岗位技能双证考核方式。(表2)

(二)课程体系设计:融建课程思政,坚持能力导向,彰显特点特色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设计是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提和关键。综观本次获奖教学成果,职业院校皆十分重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开发,尤其是能够基于不同专业、教育对象特点等进行课程体系设计。

首先,以岗位能力建设为导向,基于人才市场需求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南京卫生学校以健康全过程和生命全周期护理服务需求为基点,构建“预防、治疗、康养一体化”大健康护理课程体系。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则建立了“双螺旋、三层次”模块化课程体系,形成“以产组群、以群建库、以库精课”联动建设机制,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深度学习,提升学生在复杂环境中的健康行动能力。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对应养老服务相关岗位,设置“医疗—护理—康复—颐养—乐享”为能力主线的课程框架,提炼形成十项岗位核心能力,创建符合养老岗位需求的岗位能力标准;建成“职业岗位—岗位能力—学习内容”相对应的岗位能力地图。

其次,基于专业特点,建构并实施各具特色的课程思政。上海开放大学建构了“德技融合、理实一体、训证结合”的课程体系,在全国率先开发了结构化的培训课程体系。四川护理职业学院等重构“思政文化课程+基础与专业课程+中医药专业课程+民族医药特色课程”模块化课程体系;湖南开放大学等建构“思政教育扶志、技能培训扶艺、资源服务扶学”的“三扶”课程体系,形成“扶志”之思政教育模块+“扶艺(技艺)”之职业技能培训模块+“扶学”之优质教育资源服务模块,解决教育扶贫中课程体系构建不精准问题。

(三)“三教”改革:注重以“课堂革命”为中心的教法改革,重视结构化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三教”改革的关键在于打造结构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等创新育训双师和岗课赛证育训资源,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制定健康养老实践导师等团体标准,建设“行业企业专家、校内专业教师、校企德育导师、校外实践导师”的国家级创新发展育训双师团队。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等打造“双岗互聘”和“双岗互通”的专兼职教师发展共同体,组建了由多方组成的“精教学、能服务、善科研、会创新”的高水平结构化和国际化的混编式“双师”教学团队。

其次,“三教”改革的载体在教材开发及教学平台建设。安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编制基于国标、适应类型、融合发展的聋生教学标准,开发“特教+职教、思政+技能、理论+实践、项目+资源”的特色教材。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率先推出“同步共享—七合驱动—双向创新”课堂革命生动范例:建立“教学联盟—虚拟团队—课程联考”机制,实现“教室—实训室—技能中心—临床中心”教学互联互通,打造“健康赋能,七合驱动”的教学生态,推进教与学的双向创新。山东潍坊护理职业学院依托“校—医—社—养”教学场景,搭建“三层七库”结构化教学平台,将课堂搬进医院、社区、养老机构,形成立体化教学场景,多方共建满足学校、企业、社会等共用共享的教学平台,实现了学、考、评一体化,场景交替,教学不间断。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则打造了以多功能平台为载体的“行走课堂”。

最后,“三教”改革的重点在教学方法改革。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针对听障学生学习特点,形成了基于“视觉感受5E教学法”的高职特教服装专业教学改革创新,真正让每一位听障学子成为高素养、善思维、强技能、归主流的社会有用之才;山东济南特殊教育中心创新“角色扮演教学方法”,重视个体自我认知与定位,帮助听障学生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遵循人才培养主线,创新探索多元化育人模式

1.以“大健康”为中心,协同创新多样化医护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健康中国,要求护理工作从以病人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因此,培养大健康护理人才成为时代之需。南京卫生学校响应世卫组织全球护理战略,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等共建南京南丁格尔护理学院,形成了“全球视野、标准融合、平台支撑”大健康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医药卫生人才分类开展“医、护、药、技、管”等各具专业特色的协同育人模式改革,首创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专业“1+1+1”、药学专业“双轮实训,双元育人,在岗培养,岗位成才”等10余种人才培养模式。四川护理职业学院等创新爱心感恩教育与专业培养融合、健康扶贫与特色人才培养融合、岗课赛证训与职业特质培养融合;以及对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行业职业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对接民族地区地方病种与特色医药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对接地方疾病防治服务健康扶贫需求的“三融合、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

2.基于“精准脱贫”,探索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重要途径”“绝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河北平泉市综合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构建“点线面轴矩”立体培养模式,从学员、教学点、实训点、师资点“四个点”出发,用课程体系与授课方式革新“线”贯穿,用规章定“矩”,规范培训过程与管理,围绕“政校村园社企”各社会层“面”,打造培训主体,紧紧抓住“农民素质提升”这个“轴”心,构建了适合贫困山区的培养模式。贵州毕节职业技术学院与7所院校全链构建了“一企一策”精准育人新体系;搭建产教联盟及数字教学管理资源等平台,构建了毕节职院+广东多校+广东多企“1+N+N”产教协作新机制;开拓了“产学研创训”一体服务区域产业升级新路径。学校创建的这一“穗毕模式”4次入选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典型案例。湖南开放大学等重构“扶志、扶艺(技艺)、扶学”的“三扶”课程体系,创建“农学交替、旺工淡学、线上线下、理实交融”的“四教”模式,谋划“技能培训、学历教育、终身学习”的“三维”培养路径,形成助推职教精准扶贫 “三扶四教三维”有效培养乡村人才范式。另外,四川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在探索教育扶贫的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彝区“9+3”学生“三阶段,七个三”育人模式。广西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探索形成了职教扶贫“五精准五共同”训育结合教学新方案。

3.关注“特殊群体”,探建更具适切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残障人员是当今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希望通过接受一定的教育从而掌握职业技能,实现高质量就业。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作为全国在校残疾学生规模最大的省部共建特殊高职院校,探索形成了“残健融合、协同共培、三制合一”特殊高职教育育人模式。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通过“多模块”选课、“多通道”授课、“多空域”研学、“多方向”就业/创业,纵向构建“基础知识+专项训练+综合提高+创作创新”技术技能进阶,促进了学生人文技艺的全面提升;通过“立交桥”式技术技能培养路径,形成“个体培养+特色技能+实现沟通+回归主流”的目的。云南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秉承“残璋为玉,诵弦成华”的校训,摸索出了“一体三通三融五阶”的特色办学模式,创新提出“残健融合”理念,探索“残疾学生、健全学生共同招生;教学混合编班、互助学习”的融合教育模式。

其次,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国家战略,然而,我国养老服务人才供给严重不足。鉴此,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13年率先开展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形成了“协作贯通、育训并举、五术赋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模式。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探索了“养老专业+N技能、N专业+养老技能”医护康养智复合型培养模式。另外,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实施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培养老幼健康护理人才。中职阶段融合“升学+就业”双联目标,探索“文化+专业”双核课程,实施基础训练—仿真模拟—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高职阶段基于“人文提高+专长发展”双升目标,实施“母婴护理+老年护理”双向互选,开展模拟病房—医院—社区虚实交替教学,通过康复、中医等模块学习,实现老幼健康专业能力的进阶,提高人才培养专业适应性。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创办“巾帼励志班”,实施“一班一方案、一组一模块、一人一项目,一童一技能”的“四个一”人才培养模式。

(五)人才培养支持体系构筑:协同营构育人环境,以评价规范和促进教学建设

1.积极营建多元融合的育人环境,形成人才培养协同机制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践性和协同性以及服务民生的公益性特点,决定了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就必须将良好育人环境的创设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此,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创设残健学生“课程共学、资源共享、项目共创、能力共促、目标共赢”的五共融合育人环境,解决了残疾学生育人环境与社会场景脱节的问题。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按照“服务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基础人文相通、教学资源共享”的组群逻辑,首次构建了“多元协作、中高职贯通、医养康护一体”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新机制。南京卫生学校与有关各方共建南京南丁格尔护理学院,打造学习空间、工作场域、虚拟场景、智慧管理融通的全岗位综合实践平台,形成 了“五方协同、共建共享”育人机制。

2.建立差异化精准化教学评价体系,引导、规范和促进教学建设

如何基于专业特点实施多元化、个性化教学评价,以规范、引领不同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促进高质量人才培养,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研究课题和实践主题。上海开放大学建构了“标准引领、四维评价、五项统一”的质量保障机制。研发了“健康人格与职业适宜性心理量表”,制定了托育从业者训后考核标准;从行政管理者、园所管理者、一线托育从业者及婴幼儿家长四个维度评价培训效果;对培训中的课程、师资、考核、证书和学分实行统一管理,有效保障了培训质量。山东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创设“六元三线”评价体系,实现梯级递进式培养,即以六元素评价主体,设置理论、技能、素养、1+X证书等评价指标。依据岗位能力地图,建成“会看—会做—会用—会拓—会创”单项技能学习路线,技能成长可衡量;将养老服务岗位能力设为“认岗—跟岗—顶岗—领岗”提升路线,岗位能力提升可视化;设立“新手—生手—熟手—能手—高手”职业能力发展路线,使综合能力梯级发展。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采用适宜听障学生的“四元三维”评价体系。(表3)

03

三、服务民生职业教育获奖教学成果特点

(一)聚焦国家战略、社会关切及民生所需,愈益重视“服务民生”人才培养

服务民生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最直接、最重要的功能定位。从本次获奖成果来看,职业院校基于服务民生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展开了积极的教学改革实践。山东聊城职业技术学院首创并实施了扎根农村“视·听·悟·行·固”“五阶递进”的思想教育新方法;湖南开放大学以扎根中国大地培育“永不撤退”的扶贫工作队伍为初心使命,形成助推职教精准扶贫 “三扶四教三维”有效培养乡村人才范式,助推832个贫困县脱贫摘帽;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组建全国首个养老专业群,形成了以“医护康养智”为特色的专业群稳定发展模式;殡葬是重要社会关切,关系民生、连着民心,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等致力于培养能守护逝者尊严、启迪生者生命的高技能人才。

(二)直面民生人才培养“焦点、痛点、难点”问题,创新探索破解之策

根据国家教学成果奖的申报要求,获奖成果必须以问题导向,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是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典型问题。面向特殊群体、老年健康护理、殡葬等人才培养遇到的教学问题往往更多、更棘手,在许多情形下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服务民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严重受阻。在从这次获奖的成果来看,相关职业院校都能直面问题,积极探索,提出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促进了服务民生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如,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针对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联合86所职业院校,“组群—建库—强团队”东中西部协作推进健康服务业人才培养,形成“重构—重建—重塑”综合改革机制;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具有专科素质的老幼健康照护人才极度匮乏,将护士职业梯能级体系发展理论创新应用于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

(三)关注“残障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营建民生人才培养优良环境

在积极倡导公平公正、建设和谐社会、携手共同富裕主旋律的当今中国,残疾人的发展权、教育权保障等,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残疾人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在本次与服务民生相关的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中,基于残障人员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问题得到了特别关注,有8项相关成果获奖,这些教学改革为残障人员的就业与发展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社会的稳定。

04

四、服务民生类职业教育教学成果问题审视及未来向度

(一)应强化理论的创新探索与发展,彰显成果对教学改革实践的指导作用

根据国家教学成果奖的评价指标,对于获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的成果应是理论上“有(重大)创新”,在实践中取得“重大突破”或有“重大示范作用”。但是,从获奖教学成果来看,部分成果确实在理念等方面有了突破,如“残健融合”理念、“变特殊为特色”理念等,但仅有少数成果在理论层面有了创新,如“融建主义”理论、 “大健康护理”教育理论等。

总体而言,在教学理论创新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一是理论创新不显著。许多成果在理论上作了一些有益探索,但浅尝辄止居多,缺乏理论的高度和深度;二是部分获奖成果虽然在理论方面进行了“首创”“第一次提出”“率先”等的自我评价,但真正具有原创意义或者较大突破的 “理论”并不多,更多的只是现存教学理论的运用;三是相当部分获二等奖的教学成果一方面缺乏理论创新,另一方面在先进教学理论的应用方面创新也有所不足。

(二)应基于服务民生类职业教育特殊性,创新探索教学改革多方联合行动研究

首先,要注重服务民生人才培养的“三教”改革创新研究,并通过联合行动研究与实践,提增改革成效。目前,针对残障人员、老幼护理人员等培养培训的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有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但是,这些探索性的研究与实践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相关改革更多的是从教师教的角度以及如何促进职业能力形成的层面进行探索,而学习者作为学习的主体,其身心发展规律等的研究和实践不够;另一方面,以课堂为载体、学习者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改革成果明显偏少。在“提质培优”“课堂革命”的背景下,提升服务民生职业教育教学有效性的改革亟待得到更多的关注。此外,虽然关于服务民生的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在获奖的部分成果中有所涉及,但是未能体现创新性和针对性。所以,在未来,服务民生的相关职业院校应建立教学改革共同体,协同开展“三教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弥补同类学校数量稀少、研究力量薄弱的问题,同时,增加联合行动研究和实践的成效。

其次,要强化专业(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服务民生的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具有特殊性,强化其建设,既有利于尽可能满足特殊服务人才培养的需要,也具有提升投资效益的意义。从获奖成果来看,虽然在部分成果中对专业(群)建设有程度不同的体现,但是真正基于专业(群)建设获奖的成果就1项。为此,建议相关职业院校要以现有专业为基础,积极开展专业(群)建设的实践探索,以满足培养特殊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最后,要强化服务民生师资队伍及教学团队建设。服务民生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既有特殊性,更有复杂性。近几年来,国家对结构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所以,加强以教学团队为核心的师资队伍建设应成为教学改革的趋势性选择,未来应有更多的教学成果奖在这方面诞生。

(三)提升教学成果“顶层设计、长期培育”水平,促进成果推广应用

职业院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在各领域都取得了丰富的、具有推广价值的教学成果。然而,从本次获奖成果的申报书文本来看,表达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应该引起关注,以免影响成果的高度与推广价值。一是成果内容缺乏概括、提炼。部分成果类似于经验总结,成果表达缺乏概括性和深刻性,价值体现不明显;二是成果表达逻辑性不够强,存在前后概念混用现象,如在同一项成果中出现多种层面的“模式”概念,让人费解;三是成果文本中“内容简介”与“解决问题方法”“创新点”反映的成果主题不同面,有点文题不符,前后不一之感,或者是前后表述有重复之嫌。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年第27期,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引用本文请标注:马建富,陈春霞,马欣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亮点回溯及未来向度——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服务民生”主题获奖成果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7):64-71.

作者: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编辑部运营。主要发布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新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刊登的学术研究成果,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重要业务活动等。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