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的日子》,你看了吗?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落实中央领导关于要创作更多反映教育教师影视作品的指示,教育部有关司局指导拍摄电视剧《追光的日子》。自6月29日在央视一套等多平台播出后,《追光的日子》取得了上佳的播放成绩,央视直播收视率峰值破1.5%,收视率稳居同时段第一,多方平台数据榜单蝉联第一,口碑热度双丰收。

全剧以郝楠老师为主要人物视角,以青云中学十四班为叙事主体,用单元剧式结构讲述了一群性格迥异的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克服困难、奋战高考,最终实现人生高燃逆袭的故事。《追光的日子》触及了教师职业发展、师生关系、青少年霸凌、青春期教育、普职分流、高考复读、志愿填报、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等社会热点,打破了影视剧市场中青春题材的固有创作范式,凭借多元的主题表达、生动的人物刻画、幽默的叙事风格形成了独特质感,为青春校园剧打开了新格局,实现了文化、时代与情感的新共鸣。

“接近真实生活里的青春”“有喜感有共鸣”“代入感太强了”“生活戏很自然”“我也想有一个郝老师”……各路网友一路追剧一路热评。这种热度来源于对该剧高度写实的认可,来源于对教育路径的关切,也来源于其校园之外更广阔的社会视角。当艺术实实在在地观照现实,让观众自发产生了投射,“热搜”“破圈”则成为必然。

突破所谓“成功人生”的标准范式,因材施教成就多元追光

故事从高考生任真的志愿填报开始。要填报心心念念的医科大,分数可能不够,填报工商大学,又心有不甘。在“不靠谱”父亲的怂恿下,医科大投档落空,任真高考落榜。伤心困顿之时,她遇到了同样失意的教师郝楠。此时的郝楠,将要回到离开三年的讲台,接手青云中学14班。

在这个班,对未来的迷茫困扰着每一个人。复读插班的任真看到母亲独自支撑饺子馆供自己念书,积聚巨大压力;高远因哥哥的离世,丧失生活的动力;“混世魔王”王放认为学习毫无价值,只想赚点小钱;贾坤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外表坚强、内心孤寂;遭遇校园霸凌的美术生吴凯,躲避母亲、偷偷画画……“育分”先要“育人”,郝老师直面教育挑战。

随着剧情展开,在心理老师白洁的帮助下,郝楠逐渐走进学生内心,与学生一起找寻理想之光。他鼓励任真要考就考最好的医科大学,成为“华佗再世”。他激励高远突破医生家庭的束缚,直面内心,报考飞行员。他“征服”了王放,帮他找到追赶父亲的方向。他说服吴母放弃会计专业,让吴凯参加艺考。郝楠一次次用便签、明信片等作为载体,让学生反复夯实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竭力奋斗。

“高考不是唯一的路,每一条路都可以是一条绚丽的风景线”,正如郝楠所说,无论是本科、专科、艺校还是职业院校,只要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多元的价值选择能让更多学生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看到14班的学生们最终实现理想,有网友评论道,“放大梦想,就是学习最大的武器。”

没人能为孩子打好终生保票,自己的故事应由自己定义,唯有热爱才能抵岁月漫长。

打破教师群体脸谱化的塑造模式,当“郝”老师并不“楠”

为什么网友对郝楠老师赞誉有加?这个角色不是传统严肃刻板的教师形象,而是充满喜感、对付学生有“妙招”的“非典型”形象,外表虽然不羁,却有着和其他所有好老师一样的挚诚之心。

他崇尚公平教育、有教无类,凭借一己之力,让学校取消按成绩排号吃饭,共享优质教学资料。他专业素养过硬,能够快速掌握最新高考趋势,从解题思路到草稿纸用法娓娓道来,助力学生披荆斩棘。他贴近学生视角,以学生所思所想提供解决路径。比如,在贾坤决意放弃学业奔赴上海时发出灵魂拷问,“你要是真在乎一个人,要弄清楚,对方到底需要什么,你能付出什么”,一语切中要害。他善于在具体事件中融入教育理念,在任真偷书事件澄清后及时引导,“有些事情需要我们大胆地信任,小心地怀疑,比如说同学之间的友谊。有些事情需要我们大胆地怀疑,小心地信任,比如说我们做的每道题”。又会对任真大声喊话,“连垃圾都可以被废物利用,人为什么不尊重自己的价值,不要轻易放弃”。正如网友所说,“郝式鸡汤”好喝,“郝式鸡血”好燃。同时,他在职业生涯中也体会到自豪感和幸福感,“做老师是一件非常伟大非常幸福的事情”。

当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880.36万人,郝老师就是千万个好老师的缩影。这样一个风格独特却爱得坚定的好老师形象,不仅打破了教师群体脸谱化的塑造模式,让观众看到好老师的更多可能性,也引导着现实中的广大教师乐教爱生、培根铸魂,争做郝老师一样的好老师。

心中有梦,眼里有光,追梦便有了动力和方向。教师的责任不只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更是点亮学生的智慧与梦想。教育只有带着温度和色彩,才能驱散迷惘,带来希望。愿每一个孩子都能遇到自己的“郝老师”,一同书写人生旷野皆有可为。

更多教育信息

请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下载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微信号:jybxw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