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平台型大学的新构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开放大学发展定位的思考

建设平台型大学的新构想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开放大学发展定位的思考

贾   炜

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当前人的现代化面临提高生存能力、提升生活品质和拓展发展空间等三大挑战,需要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这为开放大学融入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指引。平台型大学是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开放大学服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新范式与新定位,重点体现为发展模式、人才培养、教育评价、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特征。建设平台型大学应采取整体性塑造、系统性建构、创新性实践的策略,从打造资源集聚的功能性平台、建立融合创新的推进体系、构建多方参与的教育生态、强化数字智能的服务方式、创设学习成果的应用场景、形成内涵发展的有效支撑等方面具体推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开放大学应坚持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平台功能,积极构建发展新格局,明确发展新定位,探讨发展新路径,主动服务学习型大国战略。

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构建开放大学发展新格局

(一)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大特征深刻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执政思想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只有实现人的现代化、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当前,实现人的现代化至少面临着三大挑战:

一是提高生存能力的挑战。新一轮数字化、工业化、自动化、智能化和全球化,将掀起持续的产业转型和企业变革,不少工作岗位将受到冲击,或消失、或新增,劳动力的岗位技能将不断被重塑。根据专业机构统计,预计疫情之后我国将有7.4%的工作岗位被新职业替代,未来15年近半数岗位“消失”。这就意味着,未来将有大量员工面临失业风险,或需要通过培训获得新的就业能力,面临结构性失业和技术性失业的问题,职工的再教育、再培训将成为常态,终身学习成为一种生存必需。

二是提升生活品质的挑战。提升生活品质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在满足物质生活和生存需求的基础上,生活品质的提升需要人们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才能提升自主选择的能力。其中,老年群体追求高品质生活的能力最值得关注。2022年上海老年人科学素养调查显示,上海老年人的健康知识和健康生活技能的掌握还需进一步提高;仍有部分老年人还未掌握网上买菜、网上打车、网上挂号等知识和技能。2022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只占其中的11.3%。在这些老年人中只有20%左右能够网上购物、查找信息和数字化出行。生活品质提升需要持续的科学教育的支持,需要持续的精神文化学习的滋养。

三是拓展发展空间的挑战。推动实现人的现代化,需要激发每一个人的创造性,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帮助其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广大社会成员唯有终身学习,才能铺设成长阶梯,提升社会价值、实现人生价值。新时代以来,每年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输送1000多万毕业生,500多万人通过继续教育获得高等教育学历,上亿从业人员接受多样化培训。这意味着成人群体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需求仍然在不断增长。

(二)中国式现代化为开放大学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伴随着人的终身学习、服务人的终身发展的现代化,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面对广大社会成员日益增长且多元的学习需求,仅依靠传统高校是很难实现的,更需要充分发展开放大学的功能和平台作用,通过集聚社会优质资源、辐射更为广泛的学习人群。由此,中国式现代化为开放大学融入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的指引。

1.建设学习型大国的战略,指明了开放大学建设的新方向

党的二十大确立了建设学习型大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战略,这是提升全体国民素质、将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人力资源的必然要求,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成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成长的基本需求。

近十年,我国在教育公平上取得历史性进展,教育普及程度总体稳居全球中上收入国家行列。根据《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全国共有成人高等学校253所,共招收成人本专科学生400.02万人,在校生933.65万人;招收网络本专科学生280.89万人,在校生844.65万人。我国老年教育机构持续增加,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更多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文教卫生等活动。我国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乡村、学习型企业等创建和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在全国推广,取得显著成效。

站在新起点,建设学习型大国要进一步普及现代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公共教育资源供给、加强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大力推广全民阅读活动、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提升终身学习服务品质等,唯此才能加快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愿景。这为开放大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即要向着开放教育供给更加优质、资源更加丰富、方式更加多元、学习更加便捷、服务更趋个性化等方面努力,支撑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2.教育数字化转型,催生了开放大学发展的新动力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首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指出:“要深化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一体推进资源数字化、管理智能化、成长个性化、学习社会化,让优质资源可复制、可传播、可分享,让大规模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以教育数字化带动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迈出新步伐。”

数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ChatGPT等人工智能产品的推出,给包括教育在内的几乎所有领域带来了巨大挑战。专家们普遍认为,ChatGPT绝不是一个聊天机器人,也不仅是拥有强大算力和优秀算法模型的机器,其核心是一个快速进化中的数字大脑,拥有数字内容孪生、数字编辑和数字创作三项超乎想象的能力,这不得不引起教育界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思。

开放大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新型高校,在推进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数字资源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面临人工智能势不可挡的发展态势,开放大学要紧跟新趋势,掌握新兴数字技术作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原理、方式与效果,主动创新教育理念、方式和形态,尽快转入数字技术赋能教育的发展新赛道。

3.统筹“三教”协同创新,打开了开放大学发展的新空间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求“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打破教育内外壁垒,推动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有机衔接。从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的角度来看,统筹“三教”协同创新是我国提高国民素质、开发人力资源的关键环节,是激发创新的枢纽组合。

当前,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仍然有增无减,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随着产业结构升级而逐渐提高。相关研究显示,“十四五”期间上海在线经济人才需求量达120万,有40万人的缺口,三大产业人才需求120万,还有60万人的缺口。根据《上海教育现代化2035》,上海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将从2020年的46.4%提高至2025年的50%左右,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将从12.6年提升至13年左右,到2035年,这两个数据将分别达到55%和13.5年。

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各类人才红利的竞相迸发,都需要发挥“三教”协同创新的整合优势,真正把各类教育协同发展的机制建立起来,把各类教育的资源和师资整合起来,把各类教育的成果融通互认起来。这就迎来了开放大学发展的新空间,要主动融入“三教”统筹发展格局中。如,探索建立起高等继续教育资源统筹协调机制,建立“三教”的学习成果认证转换机制,协同助力科创融合、产教融合,服务全民学习。

二、开放大学服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新定位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我国不同时期教育改革持续提升教育现代性的历史发展过程,是在已有教育经验基础上总结提炼的理论实践成果,更是应对新发展格局主动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视域下,建设平台型大学是开放大学结合自身发展传统,并在与新时代互动中探索发展的新范式,是开放大学坚持学习型社会建设平台和枢纽的发展使命,支撑人的现代化和探索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新路径的必然之势。

 (一)平台型大学是服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新形态

建设一个集约化、智能化、高效益、全覆盖的功能性平台,满足社会大众从教育资源的海洋中获得适合自身需要的、高质量的学习资源,帮助终身学习者快速、灵活、方便地选择学习资源,帮助学习者从“多”向“准”、从“有”向“优”选择教育资源,是开放大学服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主要方向。探讨平台型大学服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首先要思考两个问题:

一是平台型大学是否会成为未来大学发展的一种形态。开放大学的“平台型”功能一直是各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生长点。英国开放大学、法国国家远程教育中心与高校、企业合作,成为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建设的重要平台;韩国学分银行建立覆盖面广泛的学分认证系统,成为学习者生活质量与职业发展层次提升的终身教育“立交桥”。《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明确了“终身教育的主要平台、在线教育的主要平台、灵活教育的平台和对外合作的平台”的建设目标。美国未来学家戴维·斯特利(David J.Staley)凭借对高等教育未来形态数十年的观察思考,在《重新构想大学——高等教育创新的十种设计》中提出了平台大学、微学院、人文智库、游学大学、接口大学等十种“明日大学”设计,其中,平台大学为构建平台型大学提供了相关场景和结构思路。

二是平台型大学在我国创新实践的可行性如何。国家一直把开放大学看作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平台。十多年来,上海开放大学持续研究开放大学的特征、功能和定位,按照“平台型”功能布局将“大学、系统、平台”的功能融合在一起,完善新型高等学校的建设内涵,构建形成战略服务、课程融通、机制创新和技术支撑四大功能,以及开放大学办学、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市民终身学习监测研究等五大平台,在服务市民终身学习和学习型城市方面成效明显,累积了开放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创新实践,作为新型高等学校的发展特色日益彰显,为平台型大学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探索进程中的重要成果。

基于上述思考,平台型大学具有发展的必要和可能。建立对象广覆盖、资源大汇聚、师资全开放、学习无边界、成果转换无障碍的平台型大学,是服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新使命和新定位。平台型大学要作为规划者、提供者和管理者,通过平台的层级架构和结构性的功能布局,提供泛在学习环境,汇聚融通资源,衔接联通教育,创新机制通道,构建学习导向、平台营造、数字赋能、融通创新的开放教育生态,为全民终身学习实践提供创新发展思路,服务支撑以人为本、公平均衡、开放包容、高效优质的教育现代化。

(二)平台型大学服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新维度

从时代变革的视角审视和塑造平台型大学的发展定位,发挥平台特质和枢纽优势,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全面服务和支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1.加强集聚融通,探索发展模式的现代化

首先,要优化教育资源集聚模式。平台型大学的教育资源集聚突出全面性与智能性的优势。一方面,更广范围地集聚优质资源,建立统一、安全、便捷的教育资源传播交换通道,实现跨领域、跨地域、跨部门教育资源的互联互通;另一方面,加强学习者参与建设和共享资源,智能化捕捉需求,更新结构化教育资源,扩大开放性教育资源,完善多方参与的教育资源评价机制,提高资源集聚的广泛性、有效性和时效性,构建资源汇聚的良性生态,支撑教育现代化。

其次,要探索教育融通供给模式。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背景下,平台型大学的重要使命是推进教育体系更加包容、更加灵活、更加畅通。一是依托开放教育办学平台,包括开放办学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体系,面向人人,提供学历、非学历和社区“三教融通”的教育服务,将根须触及每个社区、行业和家庭。二是服务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建设要求,完善学分银行“立交桥”的沟通框架,深化多元合作办学模式,加强“双元制”特色产业学院建设,开拓教育融通服务空间。

2.聚焦精准适合,服务人才培养的现代化

要形成精准适合的培养机制。人才培养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平台型大学依托信息技术和办学体系优势,有着实施大规模、个性化、智能化、精准化教育的历史基础和实践经验。当前数字化教育背景下,平台型大学注重精准培养人才,一方面,建立面向不同年龄群体、行业群体、岗位群体的终身学习需求监测机制,积极响应不断更新的需求,打造特色专业和课程;另一方面,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建立学习者的反馈互动机制、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学习周期的质量保证体系、分层分类内外结合的评价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要“错位”培养社会人才。平台型大学与普通高校“错位”发展,关注老年人、在职职工等社会群体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形成以家政学、养老服务、托育从业人员、家长教育等民生类专业集聚的品牌专业群,打造家长学习平台,提供实用适切、科学权威、系统规范的家庭教育服务,推进长者智能服务进社区,加强智慧学习场景、适老化课程资源建设,探索与行业企业的联合育人机制,探索符合职工特点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助推终身教育体系的全纳、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3.完善成果转换通道,助推教育评价的现代化

学习成果的评价是帮助学习者在不同阶段打开成功的钥匙。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使教育选择更多样、成长道路更宽广、人人都有出彩人生。在平台型大学建设框架中,学分银行要成为终身学习认证中心,为各行各业所采信,帮助学习者把各种学习成果转化为终身发展的财富。学分银行要完善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机制,探索建立基于智能合约的终身学习档案认证机制,建立不同学校、教育机构间的学分互认协作机制,建立学习档案数据安全保障机制,开发学分银行的应用场景,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者提供学习路径、学习信用、成果依据等支持,从而完善多元成果评价机制,助推教育评价改革,服务升学通道、职业晋升通道和社会上升通道更加顺畅。

4.构建多元共同体,推动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构建共同体是推进平台型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平台型大学是开放大学发展的历史必然和实践选择,国家和地区层面应建立起中国特色开放大学的平台体系,构建价值共同体,以共同提升开放大学服务高质量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价值为愿景,努力成为政府、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互动的平台,成为教育衔接沟通、资源融合共享、人才共育共享的纽带。另一方面,平台型大学是一个开放平台体系,各平台的内部治理建设和各类平台间的沟通衔接等,是实现教育精准对接、多元供给、共享融通、协作创新的重要保障。作为一个开放系统,面对系统内外的新需求和新要求,需要聚焦发展重点和瓶颈问题,如平台型大学的建设思路、开放大学组织体系优化、学习平台与成果认证转换平台间的基础数据共享、学习平台与监测平台的底层数据设计、学习平台与资源服务平台的共享贯通等,构建利益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共同民主协商,提升治理能力水平,推动治理体系现代化。

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建设平台型大学的新设计

(一)平台型大学的推进策略

推进开放大学向平台型大学转型,需要聚焦整体性塑造、系统性建构、创新性实践的策略,才能进一步发挥好其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平台和枢纽作用。一是整体性塑造,强调把握整体性的理念,围绕平台型大学建设的整体架构,以有效支撑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为核心命题,以研制平台型大学的成果性指标、谋划推进工作体系、提升组织管理效能等为抓手来稳步推进。二是系统性建构,即围绕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和社区教育“三教融通”的事业布局,形成全面、联系、有结构的建构思路。“全面性”就是要做到工作布局的不遗漏、不缺失,通过布局形成学校发展全景图;“联系性”就是各项工作要建立内在逻辑结构;“结构性”要突出发挥人财物和组织体系等在整体目标中的统合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立体、统合式、相互支撑的新格局,发挥系统累积效应。三是创新性实践,要创新思维方法,观念上要树立聚合、联通、协同,方法上要进一步突出链接、建标、统整。一方面要体现聚合和链接,聚合目标,链接起相关工作;另一方面要体现联通和建标,打通壁垒和障碍,建立各项流程和标准;同时还要体现协同和统整,建立协同机制,并建立归口统筹机制和牵头组织机制。

(二)平台型大学的推进实践

1.打造资源集聚的功能性平台

聚焦主体功能建设,积极打造市民学习综合类、教育资源服务类、教育创新融合类、咨询创新服务类等平台。具体推进“五大平台”建设,即以“开放优质”的理念搭建开放教育办学平台,以“普惠多元”的理念搭建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平台,以“泛在可选”为特征搭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平台,以人才“立交桥”为目标搭建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平台,以“适需服务”为指向搭建终身学习监测研究平台。

2.建立融合创新的推进体系

聚焦平台型大学的建设愿景,优化开放大学的工作体系以及相应的人财物资源配置。围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协同创新,探索建立起高等继续教育资源统筹协调体系。围绕平台型大学的建设框架,以学历教育、非学历培训和社区教育的融合,优化全市性开放大学组织体系。对标学习型城市建设目标,研制平台型大学服务学习型社会的评价指标,进一步探索平台型大学的分类评价体系。

3.构建多方参与的教育生态

建立健全推进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领导体制,构建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高校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合作网络。聚焦民生教育需求,在托育、养老、家政和家长教育等民生关注的领域,形成开放大学的民生类专业品牌。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打造“双元制”特色产业学院和工匠学院,做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品牌。围绕高品质生活,依托“15分钟学习圈”建设,打造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服务品牌。

4.强化数字智能的服务方式

围绕数字化转型战略,聚焦数字赋能终身学习,打造覆盖全系统的智慧学习系统,为学习者提供智能化的支持服务。提升教育治理效能,不断加快智慧校园建设,通过一网统管、一网通办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师生少跑腿”。围绕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依托教育台、学习网、学习资源中心等,打造市民线上学习资源的供给体系。紧跟人工智能发展动态,挖掘各类数据的应用价值,并积极研究和引入各类新兴学习工具来协同改进教育教学方式,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支持服务。

5.创设学习成果的应用场景

加强学分银行功能升级,加快五大应用场景建设。以建立全纳的个人学习账户为目标,建设终身学习档案馆,依托“申学码”,多条线、全覆盖地记录学习者各类学习成果,最终形成市民“一人一档”。依托数字化平台优势,打造大学生数字化简历,助力大学生求职就业。基于学习成果数据深入挖掘每位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学习行为、学习轨迹等信息,有力支撑其未来的学习与职业规划。还要构建激励体系,搭建积分兑换平台,激发老年人学习活力。对接学习成果跨区认证与转换需求,减少跨区域学习时间与成本,促进人才跨区域流动。

6.形成内涵发展的有效支撑

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深化学校内涵建设,为平台型大学建设提供有效支撑。科研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先导,要围绕平台型大学建设的重难点问题,开展有组织科研,培育重点科研团队,提升科研反哺教学能力。教学要聚焦教、学、研一体化设计,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培育,中高等贯通教育教学一体化建设,稳步提升教育质量。人才队伍要根据学校专业发展需要,从规模适度、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效能提升等方面加强建设。从平台型大学的功能形态推进校园功能优化,提升平台型大学的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力。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年第15期,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引用本文请标注:贾炜.建设平台型大学的新构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开放大学发展定位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5):5-10.

作者: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编辑部运营。主要发布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新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刊登的学术研究成果,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重要业务活动等。欢迎关注。